中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房地產市場無疑是2010年中國經濟當中最受關注的部分,而保障房建設更是取得了重大進展。僅去年一年,全國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qū)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基本建成370萬套。
過去的五年是住房保障建設進展迅猛的五年,來自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通過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我國解決了1140萬戶城鎮(zhèn)低收入家庭和360萬戶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而2011年將是我國城鎮(zhèn)保障性住房建設進一步加速的一年,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達1000萬套,對這1000萬套規(guī)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我們該如何解讀?下面我們來連線經濟觀察員馬光遠先生:
1000萬套每年 五年后就是1.5億人住房解決
主持人:今年保障房建設的目標是1000萬套,這1000萬套對老百姓而言意味著什么?
馬光遠:一千萬套是用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投放量最大的一次,我覺得應該以公共租賃房為主,當然,比如經濟適用房可能還在建,還有廉租房、兩限房,包括棚戶區(qū)改造在內,這一千萬套如果建成的話,按照三口之家來說的話,基本可以解決三千萬人的住房問題,這次投放量來講是相當大的,如果按照這么一個建設規(guī)模的話,在3-5年之內,比如說到十二五期間,我們差不多可以解決1.5億人的住房問題,如果說1.5億的住房問題一旦解決了的話,我覺得最起碼來可以實現住者有其居有這么一個目標,整個中國的住房結構應該會發(fā)生一個很大的變化。
常住人口將成為分配保障房參照目標
主持人:2010年,全國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qū)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但是,許多人表示保障房還是遙不可及,特別是非戶籍人口,選擇有限。您認為新一輪保障房的建設和配置過程,該做出怎樣的調整?
馬光遠:保障房建設我覺得最起碼應該打破戶籍限制,也就是說目前整個保障房建設的過程中,由于資金結構的問題,城市建設的保障性住房肯定要分配給自己的戶籍人口,這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看來大量的保障性住房是跟戶籍掛鉤,而不是跟常住人口掛鉤的關鍵問題,如果說未來我們主要建設一些公共租賃房,以常住人口作為一個標準,也就是說凡是居住在某一個城市的人,比如說三年也好,五年也好,只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本地有稅收貢獻,他就應該享有這樣的住房保障的一個指標,這么一個目標應該講在十二五期間是可以實現的,目前的整個公共租賃房探索的一個方向就是跟戶籍脫鉤,而且我們看到包括在重慶、上海公共租賃房的分配已經打破戶籍限制,已經探索向非戶籍人口分配住房,所以未來我們整個保障性住房,包括隨著戶籍改革的進程,常住人口可能會成為在分配保障性住房一個最主要的參照指標。
解決資金 推進立法 建立專門機構
主持人:很多人擔心開始的大規(guī)模保障房建設會成為少數強勢群體侵占公共資源的“盛筵”。我們該如何從源頭上規(guī)避產權界定問題?
馬光遠:之所以我們的保障性住房現在很多人擔心會成為少數權貴分配公共資源的一個盛筵,那么最大的根子當然是保障性住房太少,如果說保障性住房在整個住房結構里面所占的比重比較大的話,那么它不可能成為少數人強占公共資源的一個工具,所以我覺得第一個肯定是要保障投放量,但是我們保障性住房在建設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制度層面有三無問題,第一個是缺乏資金來源,這個資金來源恐怕在未來建設中需要著力去解決,怎么樣使用民間投資,怎么樣用社會資本來建設保障性住房,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路可走。第二沒有法律,到現在為止我們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應該來講全國性的法律沒有,如果沒有一個法律的保障的話,你要去問責,你要去追責的話很難。第三,沒有專門的部門,我們看到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一些發(fā)達國家包括日本、包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等,他們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一個最大的經驗就是設置了專門機構負責保障性住房建設,我們現在省市一級有住房建設相關的一些部門,但是不是專門的,保障性住房從建設到分配到監(jiān)管,整個流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沒有一個專門部門去監(jiān)管,不僅僅在建設上沒法確保,在分配上沒法保證公平,那么在日常的監(jiān)管方面肯定會出現很多的漏洞。(來源:中國廣播網)